2013 Jan Cover Story

Prime Minister Abe needs to face many challenges

安倍晉三需面對眾多挑戰

曾於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六日至二零零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的安倍晉三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再度擔任此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位兩度出任此職的人。

回溯六年前,安倍晉三是日本首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及戰後以來最年輕的內閣總理大臣,表示要「接下改革與理想的火炬。」他並一改歷任內閣總理大臣上任後先訪美的慣例,反而以中國為首訪地,此行還被人們形容為『日中關係的「破冰之旅」。』然而六年後的今天,他已被人們稱為「日本右翼政治家」。事實上,戰後以來,日本是否曾有「左翼政治家」當過內閣總理大臣?從岸信介、吉田茂至小泉純一郎以及剛下台的野田佳彥都是被人們視為「右派」的。因此,若用與時並進的眼光看問題的話,「右派」已是基本盤,只希望不是「極右」或「極端右翼」份子執政而已。

經濟低迷 人心思變

自民黨在日本執政了數十年,陋習積聚,加上日本經濟持續未見起色,因此日本國民在六年前以選票把自民黨趕下台,讓民主黨首次上台執政,冀能帶來新的變化。惟民主黨上台後缺乏執政經驗,在經濟沒有改善、再加上日本東北大地震、核電廠輻射泄漏、災後重建欠周詳等天災人禍的因素,民主黨政府讓日本民眾對政府再次失望。安倍晉三的當選可說是對手太差而不是自己特別出色。正因如此,安倍內閣上台後已沒有「蜜月期」,要立即面對經濟復甦、災後重建等的挑戰。安倍把自己的內閣命名為「危機突破內閣」,就是要早日交出成績,爭取民眾對自民黨再度執政抱有信心。

在外交方面,安倍晉三或許總結了鳩山前內閣總理大臣「親中疏美」令美國不快,因而被逼下台的經驗教訓,所以他這次再度掌權的首次出訪地並不是中國,原想首站是美國,但被奧巴馬總統以事忙為由婉拒,所以改為訪問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三國。他訪問這東盟三國,在政治上可配合美國的「重返亞太」策略;在經濟上,冀能為中國內地有投資的日企舖排另一出路。

由於野田政府執政期內跟鄰國,包括中國、韓國、俄羅斯等國的關係欠佳,因此特派親信走訪鄰國,冀改善睦鄰關係。

總結政情 刻意極端

雖然安倍剛上台,其內閣重臣便紛訪多國,表面上向外釋出善意。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眾議院選舉,民主黨大敗,自民黨及其盟黨贏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議席,但被人稱為「極右份子」、「極端民族主義份子」的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與大阪市長橋下徹聯手成立的新政黨「日本維新會」在選舉中也取得「超理想」的成績,成為第三大政黨,這無疑給安倍晉三很大的壓力。今年夏季,日本將會舉行參議院選舉,但目前自民黨及其盟黨在參議院並不像在眾議院那樣佔多數,為使自民黨勝出這次參議院選舉,安倍政府不單要在經濟方面有表現,在政治上只能更依靠美國、政策上要比石原更「極端右傾」。即將發表的「安倍談話」,《防衛計劃大綱》等等都會備受鄰國關注。中國和日本分是世界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假若兩國關係良好,不但對兩國的經濟有利,亦有助日本重振經濟。惟自野田政府「購買釣魚島」事件發生後,中日兩國關係已跌至低谷,現安倍政府上台後仍擺出「強硬」姿態,不但無助解決問題,且令事情步向更為惡劣的方向,甚至有「擦鎗走火」的可能性。若兩國關係繼續惡化下去,日本民眾期望國家重振經濟的素求將會成空,安倍晉三的政治前景便不容樂觀!

編輯部

Related Articles